潘季驯(公元1521—1595年),字时良,号印川,浙江湖州市人,明代著名水利学家,历任工部尚书、总理河道都御史等职。 潘季驯在嘉靖、万历年间曾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,负责治理黄河、运河长达十余年。总理河道期间,他一改明代前期“下游分流...[详细]
河南省地处中原,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,自古以来就是水旱灾害频发的重灾区。同时具有长旱骤涝,涝后又旱,旱涝交错,旱涝灾害范围广等显著特点。从气候上看,河南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。降雨受东南季风影响,年际变化大,为全国3个降水变率最大的地区之一...[详细]
据2008年编制完成的《河南省水资源评价》(水文系列1956-2000年)成果,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03.53 亿立方米,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02.66亿立方米,地下水资源量为196.00 亿立方米,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 95.13 亿立方米。河南 省海河、黄河...[详细]
河南林县(现林州市)曾是一个十年九旱、水源奇缺的贫困县。据县志记载,从明正统元年 (公元1436年)到新中国成立的514年间,林县曾发生的自然灾害达100多次,大旱绝收30多次,其中有过连年大旱,河水干涸,庄稼颗粒无收,以至于发生过人吃人的惨剧。全县...[详细]
近年来各地结合水利工程兴建和改造,建设了一大批各具特色、山水宜人的水利风景区,不仅治理改善了水生态环境,有效发挥了水工程的综合功能,而且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,拓展了水利的社会服务功能,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。 水利部...[详细]
传说尧舜时期“汤汤洪水方割(淹),荡荡怀山襄陵,浩浩滔天”,在那个时期超常的洪水经常泛滥,这已成为人们的心头之患。 尧帝先派共工和崇伯鲧负责治水,多用“壅堵”的方法,水来土掩,用土筑坝、以图拦阻洪水。但对于“浩浩滔天”...[详细]
黄河自古以来“善淤、善决、善徙”。黄河下游由于决口,主流迁徙,并在较长时期内放弃旧道,改走新道。历史上它不仅在下游的黄、淮、海平原上迁徙无常,而且在上游的银川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,中游自禹门口至潼关的河段也都发生过变动,不过受到自然...[详细]
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,流经青海、四川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和山东 9个省区,于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。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主要发源地。由于上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,它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。下游自孟津以下因“善淤”,形成地...[详细]
“三条红线”: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,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。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,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,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,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.6以上。三...[详细]
中国北京市郊最大的水库,是治理潮河和白河的一项主要工程措施。库区位于北京东北,跨越潮、白两河,低水时分成潮河和白河两库,高水时合而为一,控制流域面积15788km2,占全流域面积的88%。水库总库容为43.75亿m3,多年平均来水量14.9亿m3,系多年调节水...[详细]
从北京至杭州的运河。全长1790km以上。春秋时开始开凿,元代最后开通。经北京、河北、天津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六省市,把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水运网,是古代南北交通的主动脉。 沟通江淮的邗沟在春秋末年已经开通。...[详细]
长江流经湖北省荆州地区,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矶约340km的河段称为荆江。荆江左岸江堤,上起江陵县枣林岗,下抵监利县城南,长182.35km,称为荆江大堤。大堤直接保护荆北平原500万人口和800万亩耕地,以及许多城镇和其他重要资源的防洪安全。如大洪水时荆江大...[详细]
黄河干流在上游甘肃省和宁夏、内蒙古自治区河段均设有堤防。下游在河南省孟津县以下,右岸大堤有两段共长604.8km,即河南省郑州市邙山脚下至山东省梁山县徐庄长348.2km;济南市宋庄至垦利县二十一户长256.6km。平阴和长清县为山岭无堤防。左岸大堤有三段...[详细]
[详细]
[详细]
版权所有: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| 豫ICP备05018154号 | 技术支持:信息化管理办公室
学校地址:郑州市花园路136号 | 邮编:450008
招生咨询电话:0371-65821035